清潔成分介紹
發佈日期 2023.11.17

市面上清潔產品的類型可以分成以下三類:皂鹼型、合成清潔劑型,在合成清潔劑中最常被拿出來討論的便是硫酸鹽類界面活性劑及胺基酸界面活性劑。

皂鹼型:

脂肪酸與強鹼反應後,就會型成肥皂及甘油。由於是與強鹼反應而得,因此成品的pH會偏高,大約落在8~10之間。此外,可以藉由鹼劑來調整硬度,添加氫氧化鈉(NaOH)整體硬度上升,而添加氫氧化鉀(KOH),皂體則會偏軟。

生產時使用的脂肪酸對於清潔效果也有所影響,碳鏈越短清潔力越強,因此棕櫚酸(Myristic Acid)、硬脂酸(Srear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等長鏈脂肪酸常被應用於臉部清潔產品中。

此類型的產品清潔效果較佳,去油效果強,適合油性肌膚使用。

硫酸鹽類界面活性劑:

目前常見的有SLS(Sodium Lauryl Sulfate)、SLES(Sodium Lauryl Ether Sulfate)及ALS(Ammonium Lauryl Sulfate),這類型的產品具有良好的起泡性及清潔效果,因此常用於個人清潔產品,像是洗髮精、沐浴乳及洗面乳中。坊間流傳著許多不正確的觀念,像是使用這類產品會致癌、破壞人體組織等。美國癌症協會跟CIR皆證實SLS沒有細胞毒性及致癌的可能。至於刺激性,常被引用的便是「以20%SLS水溶液,進行4小時的貼布測驗,程刺激陽性反應」做為認定SLS具有刺激性的證據。但在實際且正常的使用狀況中,並不會將含有SLS的產品持續停留在肌膚上且不沖洗掉,因此以貼步測試來判斷使用SLS具有刺激性有失其客觀性。若是仍十分擔心刺激性的問題,可以選擇使用ALS,因為其分子量較SLS及SLES來得大,比較不容易穿透肌膚造成刺激。

適合膚質:一般肌膚、油性肌膚

胺基酸界面活性劑:

屬於陰離子型界面活性劑,因為分子量大,較不容易滲入肌膚造成刺激。但胺基酸界面活性劑的濃度並不是越高越好,若是調配不當,會加重洗後的乾澀感。這類產品的起泡性及穩泡的效果較差, 較難呈現濃密泡沫的使用效果。

適合膚質:乾性肌膚、敏感性肌膚

在配方設計上,若是想要符合行銷訴求而提高胺基酸界面活性劑含量則有可能面對下列問題:

  1. 生產單價提高
  2. 產品安定性不佳:胺基酸界面活性劑本身對溫度較敏感,比較容易出現不安定的問題,像是出水或是硬度增加。

因此在設計產品時,可以考慮以胺基酸界面活性劑做為主洗劑,搭配硫酸鹽類的界面活性劑或是葡萄糖起泡劑使用,以增加產品的安定性以及起泡效果,整體的使用感受也會比較好。同時也可以增加保濕劑,像是海藻醣、甜菜鹼等,可以有效降低刺激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