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原料-外泌體
發佈日期 2024.02.23

外泌體是什麼?

外泌體是由細胞分泌出的微小囊泡,大小約為30~150奈米,以脂雙層的結構包覆多種細胞傳訊物質,例如:蛋白質、脂質、DNA、RNA等,會因細胞來源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組成內容及比例。外泌體已在五十幾年前以被發現,但在當時被認為僅是細胞的代謝物,並沒有進一步的研究。直到2013年因三位科學家研究外泌體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後,外泌體於生醫產業中才逐漸受到重視。可以藉由辨識囊泡的脂雙層膜上CD9、CD63、CD81等蛋白質結構來判定是否為外泌體。

 

根據研究指出,外泌體有以下效果:

  • 針對異位性皮膚炎有輔助治療的效果
  • 促進傷口癒合,修護肌膚屏障
  • 促進膠原蛋白及彈力蛋白的合成

 

相關爭議

  • 人類或動物來源的成分,主要疑慮是感染風險
  • 相關毒理資訊(致癌性、致突變性、副作用等)尚未健全
  • 定位不清,究竟是化妝品、醫療器材或是藥品?

 

法規資訊

  • 美國FDA仍不建議用於美容,認為效果仍具爭議,缺乏大型研究證據支持
  • 全球僅日本、韓國有條件開放人體來源之保養品成分
  • 台灣衛福部2023年12月時公布修訂「化妝品禁止使用成分表」草案,預計2024年7月1日實施。現行法規中,原訂「禁止使用人類來源的細胞、組織及產品」中加註「經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就個別業者之個別外泌體審查通過者不在此限」→意思是並非所有外泌都可以使用於化妝品中,須經過衛服部檢驗核可後才可以使用。